在清咸丰六年,南昌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荃为救胞兄曾国藩,招募了3000名乡勇,一战成名。这支被编入湘军的乡勇被称为“吉字营”,成为湘军中战斗力最为强劲的主力部队。曾国荃简单而有效的统军之道,在电影《投名状》中有过生动的演绎,每攻下一城,他都会命令纵兵三日,放任兵勇烧杀抢掠奸淫,制造一种对城内太平军的绝对威慑。
安庆一战是曾国荃在湘军中的又一次胜利。他采用了“铁桶”战法,借用炮火优势逼太平军决战。这场战役历时20天,惨烈程度超过以往所有战事,令湘军和太平军都付出巨大的代价。湘军在追杀太平军的过程中,杀死了数千人,太平军的损失更为惨重。曾国荃的战术和决心使他在湘军中崭露头角,成为备受朝廷赞赏的将领。
然而,安庆一战也为曾国荃赢得了“剃头匠”的恶名。他下令将俘虏的太平军集体屠杀,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天一夜,令人唏嘘。这一残酷的行为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或许被解读为对太平军的严惩,但也反映了曾国荃的嗜血本性。
展开全文
曾国荃的战绩为他赢得了官职的晋升,成为湘军中的重要将领。然而,在攻破天京后,曾国荃展现出的残暴和野蛮却令人不齿。天京城内的大屠杀,湘军对太平军的屠城行为让这场胜利充满了血腥气息。曾国荃的“智勇兼施”在这场惨绝人寰的行动中彰显无疑。
时任曾国藩幕僚的赵烈文曾劝告曾国荃停止杀戮,但曾国荃拒绝了。湘军在天京城内疯狂肆虐,无恶不作。对于湘军的惨烈状况,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湘军的暴行,不仅令城中太平军蒙受巨大的痛苦,也深深触动了本地人民,留下了深深的恨意。
湘军的屠城行为使曾国荃赢得了“剃头匠”的称号,这一残忍的恶名让他的历史形象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曾国荃在湘军的军事成就和残暴行为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军事将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